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是神麼?.

雖然give up留學夢,但人有生存的權利

http://open12345615.blogspot.com/

鏡頭內的性、鏡頭外的真實與謊言

Steven Soderbergh於1989年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的《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有幾個叫人驚嘆的紀錄:該片成本只有126美元,導演Steven Soderbergh其時只有26歲,這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
  性事,是個人非常隱密的私事,若將之拿出來談論,只可能是在極其互信無所不談的私密友伴之間,若在公開場合談論,要不,是男性沙文主義約定俗成下,矜誇吹牛自己性能力的謊言(因為女性是不愛在公開場合吹噓性事的),要不,此舉便會給人一種公然挑釁之感;莫怪乎藝術文學電影,特別愛用性作為一種象徵隱喻,蘊含脫序、不拘格的反抗,反抗極權、階級、或者反抗對弱勢的歧視。
  在什麼情況下,女性會跟人談自己臥房中隱密的性事——尤其那個人稱不上什麼親密之人,只是個外人?而且談論之際,還是在攝影機的伴隨之下?
性與反抗——反抗「非我」的形象
  電影中的主角之一葛倫,很詭異的能讓眾多女性在葛倫的攝影機面前談論自己的性事。這些女性究竟為何首肯?原因不得而知,但兩位女主角安與辛蒂亞姊妹之首肯,則有跡可尋。
  乍看之下,一開始的成因是姊妹之間的對抗。
  辛蒂亞痛恨安在眾人面前的聖潔完美,她刻意反其道而行,讓自己放浪不羈,甚至故意跟安的丈夫偷情,她正是抱著挑釁姊姊的心情,首肯跟葛倫和錄影機,談自己的性事的。在這當頭,辛蒂亞只知道反抗安的形象,卻未必能藉此找到自己。
  安,則是在終於證實了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偷情後,去找葛倫,並答應錄影的。這時候,葛倫與錄影機,形同替代性的心理醫生,她坦承她在性上這麼保守,是因為她不想成為辛蒂亞,因此,她跟辛蒂亞處境類似,是被親姊妹的形象攪擾,被妹妹界定了自己的行為。
  她們談論性,卻不是為性而性,也跟色情全然無關,雖然,談論的過程是會引發慾火,但葛倫邀她們談性,早明言再三,只是言談,絕不會導致彼此間發生性行為的後果。
  於是,這對姊妹分別跟葛倫談性事,究其實不是在談性,是在釐清自己。這釐清似乎比心理醫生的速度還要快,因為安跟心理醫生約談了好久,一直環繞在恐懼飛機失事、恐懼垃圾將淹沒地球這些她完全無力控制的事物,她一直沒有進到她憂鬱的核心,那就是隱隱覺查著丈夫跟妹妹有外遇,卻不敢面對真相。
  所以性對這兩姊妹而言,是一連串關涉自我、他人關係,以及心靈狀態的結果,它是被主導而非主導者。葛倫參與著談性事的姊妹的心靈世界、參與著她們釐清自己的欲求、參與著她們為未來做出決定。
  所以葛倫先是知道了辛蒂亞的自慰、跟男人之間的性、以及跟姊夫約翰的婚外情、對姊姊安的情結;而後,葛倫知道了安對性的保守、甚至沒有經驗過性高潮,也知道了安對妹妹辛蒂亞一樣有情結。
  葛倫安靜、沈穩、誠懇、與眾不同、讓人信賴,辛蒂亞和安都知道跟葛倫說這些隱私,除了封藏在錄影帶裡,葛倫絕不會洩密,恰好正因這讓人信賴的個性,所以葛倫儘管知道安的婚姻隱含丈夫與妹妹合謀欺騙她的風暴,葛倫卻沒有告訴安,等安自己發現了,問葛倫為何不告知,葛倫說:「因為不該由我說。」他非常的有「職業道德」
但是,葛倫加上錄影機,如此完美的替代心理醫生了嗎?
任人都知道,喜歡聽、並錄下女性談論自己性事的內容,這行為,是有點變態的。
錄影機成為心理醫生?
  葛倫初跟安深入談話,便說出自己的問題:「性無能。」但又補充:「不過,不是真的性無能。」等安知道葛倫會用錄影機訪問女性,錄下女性談論自己的性事,安開始不安,覺得葛倫有問題,待她後來知道辛蒂亞竟主動去找葛倫,並答應讓葛倫錄下自己談論的性事,安大驚失色:「萬一錄影帶流出去怎麼辦?」「他有問題!他為何不看色情雜誌,卻要錄下女性談性的內容,來幫自己抒解性的需要?」辛蒂亞倒是看分明了:「他目的不是為了性,他想要跟談論性的人互動分享。」
  的確,跟葛倫談過自己的性事後,都會出現兩種反應,其一是被激起性慾來,但葛倫不肯跟女性發生性關係,(這就是他指稱的「性無能」),所以辛蒂亞會忍不住在葛倫面前自慰,並且離開葛倫住處後,立刻去找安的丈夫約翰宣洩情慾。
  跟葛倫談性的第二個反應,就是開始誠實而認真的省思自己,這省思是在葛倫面前發生的,葛倫也就成為安與辛蒂亞決定改變現狀的促成者,他促成了辛蒂亞決定離開姊夫約翰,也促成了安決定離婚。安跟葛倫說:「我現在決定離婚,部分原因就在你,你影響到我的生活。」
  辛蒂亞與安跟葛倫誠實談論性事,的確帶出自我省思、以及人際關係的大革命。
  於是,葛倫就能成為最完美的心理醫生,促成了原先那個心理醫生無法促成的改變?並不,葛倫也需要心理醫生。
性與反抗——反抗一個錯誤的自我
  當安反客為主的奪下攝影機,將鏡頭對準了葛倫,問他錄製這些錄影帶背後真正的原因時,可以看到葛倫初時的抗拒與驚恐:「妳根本不知道我是誰,難道我非得說明生平種種全讓妳了解?連我都不了解我自己。」安說:「你有問題!也許我能幫你解決你的問題!」
  安用鏡頭逼葛倫正視他一觸碰即閃躲的「問題」,那就是他「性無能,卻不是真的性無能。」葛倫高中畢業離開這小鎮,九年來一直用攝影機錄女性談論的性事,正是想解決他的「問題」,九年後他回到小鎮,也是想讓這「問題」告一段落。
  困擾他的問題是高中時的一樁遺憾。
  葛倫高中時像其他男孩一樣,喜歡矜誇性事,也不斷追逐性關係,卻對愛毫無感覺,因此每次誘騙女性上床,他口口聲聲愛情,卻都是不誠實的。最後,他終於發現自己愛上了伊莉莎白,可是他表達愛的方式仍只會透過性,他不知道怎麼誠實而親密的心靈互動,這嚇壞了伊莉莎白,她拒絕了他,並跟他分手。於是葛倫為了彌補這樁遺憾,他決定徹底改變自己,極端的反其道而行,他要跟女性發展最親密的互動——女性既然不習慣談性,那麼,肯談論性事,便意味著親密——但他卻不跟她們發性關係。這就是葛倫說的「性無能,卻不是真正的性無能」的含意。
  可是葛倫這般跟女性發展的關係,正常嗎?安逼視他說:「如果你期待自己真正的誠實,那麼,你現在敢告訴伊利莎白,你有這些錄影帶嗎?你看看現在的你!」
  當葛倫閃躲問題:「但這是我的問題!」安繼續說:「可是每個進你這扇門的人,這般的談性事、錄下錄影帶,其實都成為你問題的一部份。我不想成為你問題的一部份,但我已無法脫身。我現在下決定離婚,部分原因就在你,你影響到我的生活。」
  於是,安也促成了葛倫得正視自己「性無能、卻不是真正的性無能」的自我,這還只是在中途,並沒有解決問題。
攝影機成為一種正視自我並與他人心靈交流的媒介
  在《性、謊言、錄影帶》這部電影中,攝影機是中性的,當女人正視攝影機,她看到的是自己,因此她彷彿是在與自己對話;但攝影機卻又促成攝影機後面的葛倫跟攝影機前面的女性發展互動關係,因為葛倫並不隱藏自己,他發問,他引導,使深層的心靈漸漸在談話中被揭露。
  電影中唯一沒被攝影機錄下言談的,是安的丈夫約翰,而從頭到尾,約翰也是最不誠實、也最不肯審視自身的人。約翰是律師,這職業已不斷誘使他不誠實,此外,他欺騙妻子,跟妻子的妹妹婚外情,尤其卑劣。當安發現真相,他仍不打算誠實。他也是四人當中徹底被性掌控,無法透過性進到更幽微的心靈世界的人。
  所以可以想見,當他看到錄影帶中妻子安說出實情:「我從沒有性高潮。」他有多憤怒。性與高潮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妻子沒有性高潮的秘密竟被葛倫知道,約翰的自尊受創、世界崩塌。他報復葛倫的方式也是用性:「你高中那個伊利莎白,早在跟你分手之前,就跟我睡過,她根本不是聖女,她倒真會隱藏秘密。」
  只是約翰沒想到他想打擊葛倫,卻助成葛倫走出九年來的陰霾。當年葛倫跟伊莉莎白之間的遺憾,讓葛倫有很強的罪惡感,正是這罪惡感促使葛倫追逐這種奇怪的「誠實」,並讓葛倫走向極端的、跟女性之間只有最私密的心靈交流、卻沒有性的詭異關係直到現在他終於明白伊莉莎白也是個愛情騙子,這真相使葛倫終於走出了這段漫長的「自我懲罰」之路。
  安離婚了。葛倫隨即跟安在一起。安並主動跟妹妹辛蒂亞修復關係。
  唯一沒有從這件事中成長的,是一直不肯誠實的約翰。他仍說:「事業比婚姻重要,我當然可以沒有婚姻、沒有安。」他仍以男性沙文主義遮掩忽視自己心中的傷與痛。
  

何謂新儒家何謂新儒家.

何謂新儒家 何謂新儒家 何謂新儒家 何謂新儒家 何謂新儒家 何謂新儒家

    最佳解答

    • 發問者自選
    回答者:Clement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2006-04-19 23:49:24
    [ 檢舉 ]
    新儒家可已有兩種解釋

    第一指的是宋明的儒學

    他們面對佛學的挑戰而重新討論儒學

    故領悟出新的觀念

    因為與先秦儒學觀念有異

    故稱新儒學

    代表人物為理學的朱熹

    與心學的陸象山、王陽明(明代)

    當中的分流有些複雜

    可參看牟宗三(三系說)、勞思光(一系說)的分系說



    第二指的是

    現今國內的學者,當時以中央大學為主的王邦雄等人

    為因應儒學現代化的挑戰

    所發展的儒學觀念

    同樣也因為與先秦儒學有異

    故稱之為新儒家





    一點意見

    安東尼奧·葛蘭西

    安東尼奧·葛蘭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安東尼奧·葛蘭西
    安東尼奧·葛蘭西之墓
    安東尼奧·葛蘭西西班牙語Antonio Gramsci1891年1月23日-1937年4月27日)是義大利共產主義思想家義大利共產黨創始者和領導人之一。

    目錄

     [隱藏

    [編輯] 生平

    葛蘭西生於義大利撒丁島一個小職員家庭,是一個希臘裔與阿爾巴尼亞裔的移民家庭。葛蘭西出生時,父親從事地方性公務人員的工作,當時義大利南部相當貧窮落後,但因為父親的工作緣故生活小康,然而他父親因為一次指控事件,失去了公務員身分,成為了無業者,家道中落,只能依靠母親以裁縫為業,養活葛蘭西與其兄弟姐妹七個孩子,葛蘭西於艱困的環境下在薩丁島首府卡利亞里完成中學學業,並且在二十歲那年爭取到義大利北部的工業重鎮都靈就讀都靈大學,他選擇攻讀語言學
    1913年他加入義大利社會黨。1919年創辦《新秩序》周刊,領導工人蘇維埃運動。1921年1月21日葛蘭西帶領陶里亞蒂路易吉·隆哥等人,與阿梅迪奧·波迪加為首的社會黨左派聯合組建了義大利共產黨。1922年5月,葛蘭西作為意共代表在莫斯科當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書記。1923年被共產國際任命為意共總書記,他取道維也納回國,召開里昂會議,在羅馬創辦《團結報》,反對墨索里尼的國家法西斯黨。1926年10月墨索里尼宣布取締意共,不顧當時法律保障國會議員豁免拘捕的權利,將有國會議員身份的葛蘭西於1928年逮捕並判二十年八個月的徒刑,據說墨索里尼在決定監禁葛蘭西時宣稱「要使他的頭腦停止運作二十年」。
    葛蘭西被判刑之後健康更加惡化,被送到義大利南部的端里一所專為病囚開設的醫院療養。自1929年起,葛蘭西獲准在獄中寫作,他藉由朋友的援助下獲得了不少書籍,並且開始思考革命為何持續的挫敗。他寫下32本《獄中札記》,完成了霸權理論,這是義大利現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1934年葛蘭西受到有條件的釋放,1937年4月27日葛蘭西因腦溢血與世長辭。

    [編輯] 著書

    • 《獄中札記》

    [編輯] 関連項目

    [編輯] 外部聯繫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們將向您發送確認電子郵件。基於反饋隱私政策,我們不會與任何人分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評分尚未提交
    你的評分已過期
    請重新評估本頁並重新評分。
    發生了錯誤。請稍後再試。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請花點時間來完成簡短的調查。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你想要創建帳戶嗎?
    帳戶將幫助您跟蹤您所做的編輯,參與討論,並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或者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您知道您可以編輯此頁嗎?

    慾望

    慾望一詞專指五官之慾,尤指情慾
    「慾望」跟「欲望」兩詞各有分工,界說不盡相同。「欲望」指涉一般的不足感覺(類似佛家說的「求不得」)以及想滿足這種不足感覺的想法。
    慾望是哲學家探討的題目,無論是道家儒家孫子佛家法家縱橫家西方哲學經濟學管理學也有分析利用管理人類慾望,稱為動機

    超自我實現

    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

    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體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驗。一位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

    批評與評論

    1. 理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2. 高層次需求未必只出現在低層次需求滿足之後(馬斯洛本人也有提到這點,譬如生理需求若是到達20時,安全需求會出現5,愛的需求有可能會出現1
    3. 需求歸類可能重疊(在馬斯洛研究發表中,也有提出類似的觀點:一個人對性慾的要求不僅是性慾而已,也可能包括了尊重與安全感)
    4. 缺少研究支持該理論的有效性
    5. 片面強調了個人內在價值的實現,忽視了社會理想對人的積極性的作用。
    6. 把人的需要看作是自然稟賦的。
    7. 對潛意識探討的匱乏使這種論述顯得不甚完整。
    8. 沒有估計某些需要實現中的受挫也可能激起藝術家創造的動機。

    自我實現

    馬士洛(Maslow)所說的「自我實現」的定義是什麼?

    馬士洛(Maslow)所說的「自我實現」的定義是什麼?
    怎麼樣才是自我實現?可否舉例說明?

      最佳解答

      • 發問者自選
      回答者:深海水母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2005-07-17 16:10:55
      [ 檢舉 ]
      人的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概念,有其發展的歷史 。但其真正被重視並加以深入探討,則是在美國所建立的人本心理學的提倡與實踐之後 。



      人的自我實現意謂著,人本身若能依照其所希望之自我本性與真實性(由其內心對自己了解發出的訊息)去發展,而並非單純只為了符合外在世界的一般要求去配合,人將會逐漸去發現原始的生命性向,進而自發本能的去喜悅追求他自己的人格開展。這樣人格的自由開展,會讓人處於原始內心期待的自我需求狀態,而成為他自己所希望的人。不會因外在經驗世界的形塑,成為家庭,社會或國家標準所期待的人 。



      在這種情況下,人最能發揮自己生命內在底層的創性,而真正實現自我。由此可見,人的自我實現乃是以自我人格的自由開展為主,而以自然人性的發展為導向,去建構並實踐自己內心所吶喊並嚮往的生命 。



      由上可知,人的自我實現意指自我人格的「自由」開展 。也就是說,人的自我實現包含了兩個要素:一個是「自我開展」;另一個則是「自由」的自我開展,也就是對是否與如何自我開展的「自我決定」,亦即在人的自我開展中享有自我決定的自由。因此,人的自我實現的兩個本質要素為「自我開展」與「自我決定」 。



      馬斯洛得到這樣的結論,自我實現者(馬斯洛估計,這種人大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運作的功能層次,與一般人或正常者的運作層次完全不同。自我實現者很容易滿足他們所有的需要,但他們特別關心較高層次需要。



      馬斯洛甚至很大膽的說,自我實現者的生活方式較不美國化。他並不是說,自我實現的人是偏激份子或極端份子,而是說自我實現者超越了任何特定文化的限制。他們的人性充分地發展。馬斯洛研究了若干自我實現者以後,發現他們具有以下的共同特點。

      一、他們對現實和環境的認知能力較佳,並且較能與它們安然相處。

      二、他們較能接受自己、他人及自然。

      三、他們的內心生活、思想、行為都比較自然、率真。

      四、他們遇事比較以問題為中心,而不以自我為中心。

      五、他們較能夠且喜歡獨處。

      六、他們比較獨立自主。

      七、他們比較能夠接受與欣賞新奇的事物或經驗。

      八、他們較常經歷神秘或高峰經驗。

      九、他們較能建立久遠的人際關係,而對其中的少數人培養深厚的感情。

      十、他們具有較強的民主性格特質。

      十一、他們能夠清楚地分辨出手段與目的的不同。

      十二、他們有著不帶敵意而又富於哲理的幽默。

      十三、他們比較具有創造性。

      十四、他們較能超越各種對立性而達到統整狀態。

      ---------------------------------------------------------------------------------------

      所以所謂的自我實現,就是指自我人格的自由開展。但是要注意的是,馬斯洛屬於人本學派,也就是說,在基本假設上,他們相信人性本善,因此自我人格的自由開展,必定是朝向善與正向的方向。我想自我實現的重點在於,我們可以朝向自我的理想邁進,而不受社會壓力或規範的束縛。例如珍古德博士,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致力於研究黑猩猩的工作數餘年,我想那就是範圍較大的一種自我實現。
      參考資料 http://home.kimo.com.tw/a_ha_tw/doc008.htm + http://www.nhctc.edu.tw/~aboec/90paper-publication/2.doc

      臺灣人

      臺灣人是指居住在臺灣與其後代。由於今日多以「台灣」一詞代稱中華民國,「台灣人」一詞在廣義上也可指中華民國實際管轄領土(台澎金馬)的居民
      在日常使用中,此一詞語具有多種涵義,其範圍可能是指:
      參見:本島人本省人台灣原住民
      • 除台灣以外的中華民國有效管治區域(金門馬祖)對於台灣本土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人的稱呼。
      • 1949年前後,滯留或居住於其他地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人及其後裔,不一定持有中華民國國籍,僅籍貫為台灣,但本人不一定出生或居住在台灣。在海外一般通稱華人華裔,本土意識較重的會自稱為「台裔」。
      • 界定一個人是否為台灣人需要考慮的因素,除了以上因素以外,亦有人認為還有其本人和其他人(主要是與之關係密切的人)的認同(價值觀因素)也非常重要,甚至在台灣Holo人的口語稱謂中,部分習慣以「台灣人」稱謂自己,對其它同住台灣族群則稱「客人」、「原住民」、「外省人」。
      • 與族群人口分佈的相關統計,請參見台灣人口台灣四大族群
      • 國際上英文名稱為Taiwanese

      [編輯] 定義

      台灣歷史的觀點來看,「臺灣人」這個詞彙,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以及不同的情境脈絡下,其實有不一樣的意涵。根據研究,至少可以指出「臺灣人」這個語彙的三種不同的指涉。
      最狹義的用法,指的正是「Hô-ló人」這個族群。施正鋒(1997,80-1)認為河洛人會自稱為台灣人的原因是由於「該族群大規模移民來台墾殖較早,自然有利於產生對這塊地的認同」。
      「臺灣人」的第二個用法,是與「外省人」或「大陸人」對照使用,指的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native Taiwanese),即一般所謂的「本省人」。在這個定義下,除了上述第一種用法的「河洛人」以外,所謂台灣四大族群當中的「客家人」和「原住民」,也都被包括在「台灣人」這個語彙裡面(施正鋒1997,81)。但同樣的情形,在潮州地區也有,潮州人稱自己、客家廣府(白話仔)族群以外的人為「外省仔」,其「外省」的用法和台灣人一模一樣,所以此一用法,是否有更早的同源關係,值得探究。
      「臺灣人」的第三種用法,則是等同於「台灣的住民」(resident Taiwanese),也就包括了所謂台灣四大族群當中的每一個族群。這個用法不僅是最廣義的,其實也是比較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的,同時也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為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所認可接受的一種定義。3
      造成這個新定義的可能原因有:第一,「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摩擦,在經過長久的通婚、共事以後在日漸縮小當中。第二,「外省人第二代」,基本上也都是在台灣出生長大,而客觀上缺乏了對中國大陸原鄉的經歷,對台灣的認同要高於他們的上一代。最後,這也和國際和政治等環境因素的變化有關。然而,即使是第一代外省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治理的中國大陸,也是持「台胞證」被視為「台灣人」。使得外省人中國大陸的認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不管甚麼角度來看,在台灣,反對最後一種「台灣人」(「台灣的住民」)的定義的人很少,儘管很多年紀比較大的人,依舊無法改變照自身語言對「台灣人」這個語彙的定義。因此,從今天看來,「台灣人」這個語彙,包括了台灣所有的住民,而不限於前兩個相對狹隘的定義。

      [編輯] 參見

      "補習班" 不一定都叫 cram school

      中文裡所謂的 "補習班", 翻成英文並不一定是 cram school

      "補習班" 三個字在中文裡其實並不完全是負面意思的名詞

      它只是一種 "補充學習" 的地方

      但是英文裡的 cram school 則完全是個帶有貶抑意味的詞

      因為 cram 這個字的意思是 "在短時間內大量填塞"

      通常是一種為了應付考試的方法

      所以英文裡所謂的 cram school

      指的是幫人準備升學或就業的證照考試而開設的一種短期填鴨課程

      台灣一般升高中, 升大學, 研究所考試的補習班

      以及高普考和其他各種資格證照考試的補習班, 都可以叫 cram school

      但是像一般的語言 "補習班", 比如像時代

      就不應該叫 cram school, 而該叫 language school

      (雖然時代也有托福和多益等課程, 但主要還是著眼於英日語的整體學習)

      小朋友的美語 "補習班" 也要叫 language school / English school

      教人做菜以便取得廚師資格的 "補習班", 也不該叫 cram school

      而該叫 cooking school  (cram 指的都是抽象知識的填鴨, 而非實用技藝)

      總之當老外聽到 cram school 時, 印象都是很不好的

      以後若有老外問各位英文是在哪裡學的

      答案應該是 at a language school 而不是 at a cram school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基本上馬斯洛需求理論可以被推翻,階層可以倒轉。

      幻覺

      幻覺是指在沒有客觀刺激作用於相應感官的條件下,而感覺到的一種真實的、生動的知覺。相對的,錯覺則是具有真正的外在刺激,但反應錯誤的認知。幻覺是知覺障礙的一種,主要分為幻聽、幻視、幻觸等,最常見的是幻聽、幻視等。幻覺多出現在精神病狀態下,正常人有時在緊張、疲勞、高燒時等,也可出現。

      目錄

       [隱藏

      [編輯] 幻覺的種類

      • 幻聽:是指患者在沒有真正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而聽到的來自外界的聲音,這些聲音可以是說話聲、音樂聲等,也可以是一些討論的聲音。患者有時可能服從來自這些幻聽聲音的命令,而導致危險的發生。
      • 幻視:在沒有真正視覺刺激的情況下,患者便可看到一些本不存在的圖像
      • 幻觸:在沒有真正觸覺刺激的情況下,患者感到被觸摸的感覺。可以感覺是來自人的觸摸,也可以感覺到是來自動物的觸摸等。
      以上幾種幻覺常出現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或嚴重的抑鬱症的狀態下。

      [編輯] 幻覺的產生原因

      幻覺可以出現在高燒、癲癇等疾病的狀態下。也可以出現在一些異常心理的狀態下,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患者放棄了基於客觀的、真實的觀念,以自我的心理狀態為反應的對象,把它們當成了外部刺激的特徵。有些專家認為,大腦需要某種最低程度的來自環境的刺激,如果達不到這種最低的條件,或這種條件被一些心理障礙因素給破壞掉了,可能會促使大腦根據過去的經驗、人格因素等重新構建現實與環境的意義。便導致了幻覺的產生。這種理論認為,人人都有產生幻覺的能力,只不過在一般的情況下,它常與一些通過感官的真實刺激相互的作用被大腦不斷的檢驗,而抑制了這種能力。還有一些藥物可以導致幻覺產生,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幻覺,與自我產生的幻覺是不同的,而只不過是這些藥物對大腦作用的結果。
      但有人認為幻覺是的不正常延伸,是在非睡眠狀態下出現的夢。在某些狀態下,包括作夢時,幻想與自我分離,人不會察覺是自己在幻想。 「幻想」自感覺記憶取出資料拼湊後再送回感覺區而成幻覺。夢幻覺的目的是在以模擬的感覺訊號取代真實訊號,驅動自律神經進行心身作用(夢的「心身作用說」)。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 Sidgewick, H., Johnson, A, Myers, FWH et al (1894)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hallucin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34, 25-394.
      • Ohayon MM. (2000) Prevalence of hallucinations and their pathological association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sychiatry Research, 97(2-3), 153-64.
      • Kapur S. (2003) Psychosis as a state of aberrant salience: a framework linking biology , phenomenology, and pharmacology in schizophre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0(1), 13-23.
      • Bentall RP. (1990) The illusion of reality: 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hallucina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1), 82-95.

      國父

      國父拉丁文Pater Patriae,有時也作Parens Patriae,其複數形式為Patres Patriae,意思是祖國之父)原本是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時期,一個向其擁有者表示敬意的頭銜。意味著某人創建了一個新的國家,和擁有者在維護其祖國(羅馬)的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近代則多意指對於當前國家政權締造有特殊貢獻之人。中文中「國父」一詞可考的最早出處是清代學者梁廷枏海國四說》對華盛頓的介紹「卒之日,舉國傷悼,思其保障功,群尊之曰國父。至今言之,若有餘思焉」[1]

      目錄

       [隱藏

      [編輯] 起源

      與其他所有的羅馬共和國的頭銜一樣,「祖國之父」的頭銜也是由羅馬元老院授予的。第一個接受「祖國之父」頭銜的人乃是著名的演說家西塞羅。他因在前63年執政官任期內鎮壓喀提林陰謀的參與者而獲得了「祖國之父」的稱號。第二個獲此殊榮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尤利烏斯·愷撒前45年),此時他已經第二次被任命為獨裁官,是羅馬世界的唯一主人。

      [編輯] 各國的頭銜

      前2年,元老院投票將此頭銜授予屋大維,也就是羅馬帝國的首位皇帝凱撒·奧古斯都。但是「祖國之父」這一頭銜並沒有因此成為代表皇帝權利與榮耀的稱號(即「統帥凱撒奧古斯都第一元老、最高祭司、保民官」)之核心的一部份;而屋大維的繼任者提比里烏斯拒絕接受這項尊榮。後來,元老院將這一頭銜授予很多位羅馬皇帝,通常都是在後者即位很多年以後(除了少數特別被元老們所尊崇的新皇帝,例如涅爾瓦)。因此,很多統治時間很短的皇帝都未獲得這個頭銜。
      此外,在15世紀美第奇家族的第一個佛羅倫斯僭主科西莫·德·美第奇在死後也被授予「祖國之父」的稱號。

      [編輯] 現今各國國父一覽

      下方列出各國官方賜與「國父」頭銜、或民間廣泛以「國父」稱之的人物。
      國家人名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喬治·華盛頓
      阿聯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扎耶德·本·蘇爾坦·阿勒納哈揚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孫中山
      古巴 古巴共和國卡洛斯·曼努埃爾·德·塞斯佩德斯
      東帝汶 東帝汶沙納納·古斯芒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圖季曼
      印度 印度共和國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卡諾
      肯亞 肯亞共和國喬莫·肯亞塔
      韓國 大韓民國金九
      朝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東姑阿都拉曼
      墨西哥 墨西哥合眾國米格爾·伊達爾戈·伊·科斯蒂利亞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翁山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共和國薩繆爾·丹尼爾·沙非舒納·努喬馬
      荷蘭 荷蘭王國沈默者威廉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麥可·索馬雷
      菲律賓 菲律賓共和國黎剎
      聖露西亞 聖露西亞約翰·喬治·梅爾文·康普頓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李光耀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唐·史蒂芬·森納那亞克
      坦尚尼亞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朱利葉斯·尼雷爾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烏拉圭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何塞·赫瓦西奧·阿蒂加斯

      [編輯] 古羅馬時期祖國之父獲得者列表

      獲得者授予日期
      西塞羅前63年
      尤利烏斯·愷撒前45年
      屋大維前2年2月5日
      卡里古拉37年
      克勞狄烏斯42年1月
      尼祿55年
      維斯帕西安70年
      提圖斯79年6月
      圖密善81年9月14日
      涅爾瓦96年9月
      圖拉真98年
      哈德良128年
      安托尼努斯·比烏斯139年
      馬爾庫斯·奧勒里烏斯
      路奇烏斯·維魯斯(共治)
      166年
      科莫德斯177年
      謝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193年
      卡瑞卡拉199年
      馬克利努斯217年6月
      依拉加巴路斯218年
      戈爾狄安三世238年5月
      普羅布斯276年
      戴克里先284年11月20日
      馬克西米安286年4月1日
      君士坦丁一世307年
      科西莫·德·美第奇1464年
      註:除西塞羅愷撒羅馬共和時期)以及科西莫·德·美第奇佛羅倫斯僭主)外,其餘皆為羅馬帝國皇帝

      [編輯] 相關

      [編輯] 參考文獻

      1. ^ 陳蘊茜. 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構建與傳播. 南京市漢口路22號: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5062971.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們將向您發送確認電子郵件。基於反饋隱私政策,我們不會與任何人分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評分尚未提交
      你的評分已過期
      請重新評估本頁並重新評分。
      發生了錯誤。請稍後再試。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請花點時間來完成簡短的調查。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你想要創建帳戶嗎?
      帳戶將幫助您跟蹤您所做的編輯,參與討論,並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或者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您知道您可以編輯此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