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壯族節日

拼音:Zhuàngzú Jiérì (Zhuangzu Jieri)
同义词条:壮族的节日,壮族传统节日
目錄[ 隱藏 ]
-
  
  壯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廣西境内,四川等地也有分布。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然,其文化節日等也是豐富多彩的。壯族有許多的節慶,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的節日,可見壯族的文化生活是相當豐富的。
  

 
  慶祝壯族新年
  慶祝壯族新年
  壯年叫“將也益”,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曆十二月爲歲首,十一月末日爲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爲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後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於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莊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爲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里作爲“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内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内爲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着民族團結氣氛。

  不過壯年的壯族村寨,則以春節爲大年,其活動與當地漢族相同。
  

編輯本段螞拐節


  壯族傳說認爲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並把青蛙稱爲螞拐。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通過祭祀螞拐,祈求年年風調雨顺,歲歲五穀豐登,四季人畜興旺。螞拐節一般從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結束,主要内容有找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等。

  雖然,許多在人類蒙昧時期產生的古俗已逐漸被社會的發展演變所淹沒,但是。一些奇俗卻在壯族人的生活中延續下來,祭祀螞拐的習俗便是其中之一。

  在桂西的紅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螞拐節時巴馬的壯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螞拐歌河喜慶的銅鼓聲中。相傳,螞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水,使大地風調雨顺。有一年壯家有個叫東林的青年,因爲喪母而痛苦不堪。他聽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個不停,一時煩躁難耐,就用熱水把青蛙澆得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從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間便開始大禍臨頭。東林嚇壞了,去求神祖布洛駝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訓應向青蛙女神賠禮道歉。於是東林趕緊在大年初一敲起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又請千人爲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後,人間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風調雨顺。從此巴馬東蘭的壯族人年年要過螞拐節,祭祀螞拐。

  每當農曆正月初一黎明,人們就敲着銅鼓成群結隊去田里找冬眠的青蛙。據說,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運的,被譽爲雷王的女婿“螞拐郎”,成爲該年螞拐的首領。首領要帶着大家點燃煙炮,以向雷王報告人間祭螞拐的喜訊。人們把這隻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轎中。由初一到正月底,白天孩子們抬着青蛙游村,向每家每戶賀喜;晚上,則抬到螞拐停下,人們跳螞拐舞和唱螞拐歌,以示爲螞拐守靈。守靈、游村的活動進行到第25天後,螞拐節便進入高潮。這天,人們選擇吉時,抬着花轎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開去年葬蛙的寶棺,如果青蛙的骨頭呈金黄色,便預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場頓時銅鼓齊名,同聲歡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於是人們就燒香祈求消災降福。接着擧行新青蛙的的下葬儀式。葬禮之後,男女老少一起圍着篝火唱歌舞蹈,送螞拐的靈魂上天。這一夜,人們盡情狂歡,通宵達旦。
  

編輯本段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爲“歡慶”。亦稱“大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三十擧行“吃立”,壯語音譯,“吃立”壯語意爲“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爲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鏇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編輯本段祭土地公、土地婆節


  又稱春社節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擧行。壯族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農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對土地神的崇拜,每個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神,認爲土地神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既可保佑農業豐產,也可保護村寨平安,阻止猛獸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據說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誕辰日,各家各戶都要殺雞煮肉到土地廟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農業豐產,人畜興旺,生活平安。

  大新一帶的壯族則稱二月初二爲土地婆節。屆時,各村群眾捐錢殺豬請道公到土地廟念經,表示對土地婆祝壽,祈禱風調雨顺,五穀豐登。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參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前聚餐,或按戶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傳說從前有個善良的富人老婆,生下三個女兒後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們爲紀念她而起了個土地廟以祭之。
  

編輯本段隴端節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擇日擧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擧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爲熱鬧。
  

編輯本段曬布節


  壯族婦女們在農曆二月初二,將自織自染的布疋從箱櫃取出,在曬台以至田垌展曬。姑娘們曬好布後,即精心打扮。小夥子們也換上節日新裝結隊走村串寨,物色布疋多、質量好、手藝巧的姑娘。傳說:壯族創世神布洛陀在這一天讓太陽放出強烈光焰,撒下殺蟲藥,這一天曬了布,蟲不蛀,不發黴,不褪色。
  

編輯本段花朝節


  農曆二月初二是壯族人民的花朝節。是日男女青年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到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他們穿着民族的盛裝,懷揣五色糯飯、糍粑粽子等食品,帶上爲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繡制的繡球。人聚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讚情侶,誇對方,求連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佳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繡球飛向自己的心上人。夕陽時分,人們按照傳統習俗,從四周把繡球向木棉高枝抛去,抛擲過後,木棉樹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們用這樣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編輯本段花婆節


  傳說壯族始祖六甲(亦稱米洛甲,母勒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爲花婆神。農曆二月二十九爲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擧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采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爲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編輯本段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擧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穀籮、穀桶及家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編輯本段三月歌圩節

 
  三月三
    三月三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爲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疋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爲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爲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曆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爲定情。此外,還有抛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抛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抛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颺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爲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此外,三月初三,那龍、雙定鄉鎮一帶的壯族有擧行廟會的傳統習俗,參加者均爲已婚婦女,一般以村或族自發組織進行。這天早晨,婦女們擕帶煮熟的豬頭、雞、五色糯飯和以紙剪成的人和馬,聚集到祠廟里,祭拜神靈,祈求保佑。有的還請道公或巫師來跳唱、占蔔,並進行對歌活動。晚上回來再聚餐。拜廟活動一般爲期一天,也有的進行二至三天。
 

編輯本段牛魂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脱軛節。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傳說牛於四月初八日誕生於天上,所以這天是牛王的誕日。當初因爲陸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邊,塵沙彌漫,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牛王奉命從天上來到人間,播種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種,誰知它弄湖塗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叢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罰留在人間吃草。但天上並沒有忘記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後先捏一團給牛吃。主人在牛欄外安個小矮桌,擺上供品,點香燭,祭祀牛魔王,還要唱山歌,唱彩調,歡慶牛的生日。
  

編輯本段婭拜節


  廣西南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婭拜節,祭拜的就是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英雄。
  

編輯本段藥王節


  農曆五月初五爲藥王節,亦稱藥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藥王是壯醫藥神。他發現藥草,爲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藥、采藥、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藥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藥王並進行采藥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采回烏桕田基黄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藥煮水洗澡。以爲此擧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藥市,專賣各種草藥,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藥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編輯本段達努節


  農曆五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爲達努節。從二十六日開始,家家祭祖。做一缸小米酒密封在香鑪旁,祈詞中說明是給布洛陀的,祭品中必有三兩黄麻。夜深人靜,主婦悄悄包粽子,不讓人看見,煮熟後才叫家人來吃。二十七日,老人鬥鳥。二十八日殺豬宰羊,遠親近友互相往來,敲打銅鼓,高唱酒歌。二十九日全寨男女聚集一起,挑肉擔酒背着銅鼓上山頂擺歌場酒宴。男女對歌賽鼓,中老年喝酒誦“笑酒詞”,孩子們燃爆竹學打鼓。也有賽馬射箭等。
  

編輯本段六郎節

 
   六郎節
   六郎節
  農曆6月初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過農曆7月初一)又叫過小年,是境内壯族儂支系一年一度最爲隆重的節日,亦有“六郎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節日期間,三天不做任何農活(和春節一樣),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殺雞、染五色糯飯,進行祭祀活動,極爲熱鬧、歡快。屆時,一般按族規規定,酒肉飯菜備辦就緒之後,先由寨主在村頭祭獻壯族首領儂智高,爾後各家各戶可在門前擺上竹榻祭獻、祈祝禱。這天晚上,還要擧行掃除“楊鬼”的活動。以村爲單位,殺雞、豬、鴨、狗和用穀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鑼打鼓,由“僕摩”念咒語進行驅趕 .在某些壯族村寨還擧行隆重的體育運動,如:搶花炮、打籃球、賽馬等等。在這一天,壯族婦女染五色糯飯,互相比較所染的顏色,看誰的顏色最鮮豔。第二天以後還要將自己所染的五色飯背到娘家拜年,其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編輯本段莫一大王節


  莫一大王節是桂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也稱五穀廟節。每年農曆六月初二擧行。傳說是日爲莫一大王誕辰,因其拯救壯人有功,且保佑五穀豐收,壯族人民感其恩德,故於村前建廟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雞、鴨、豬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資殺豬宰羊。屆時每家派一人參加,在莫一大王廟擧行盛大祭儀,由村寨頭人主持,請道公誦經祈禱。祭時按一年12個月,分别將豬和牛的肉、肝、腸、骨頭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擺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齊,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平均分給各人品嚐。晚上,擧行對歌、唱戲等娛樂活動。
  

編輯本段吃新節


  吃新節是壯、侗、苗等民族傳統節日。又稱開青節、新米節。每年農曆六月擧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屆時,水稻玉米已開始成熟,人們取少許新穀米,煮幹飯加菜過節。若稻穀未成熟,就分别在自家的幾塊上摘回稻穗,將其穀漿捏撒在飯鍋里,以示嚐新。有的地方還以新米飯、酒肉酬祭農神。有的則以村寨爲單位,在田間地頭或山坡聚集宴飲,高歌歡舞終日。據說此節習俗來源於人們對農神的崇拜,後來逐漸演變爲一般的民間節日。
  

編輯本段蓄水節


  蓄水節是廣西靖西、德保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擧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淨,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爲“仙水”爲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七月七,壯族姑娘要入河沐浴。傳說當日天上銀河的仙水流到人間,洗後,姑娘心身更健美。同時亦裝回仙水制醋,稱人“七月香”。
  

編輯本段中元節

 
   壯族中元節
   壯族中元節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族受漢族的影響,也很同情這對難得相會的夫妻。但壯人還另有說法,認爲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藥,格外好,所以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初七過後,人們便爲中元節辦貨,忙着趕圩采購香燭和鬼衣紙。節日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殺豬,一派節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糍粑、糯飯,一直擺到十六日。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着一個很大的紙包袱,里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每次祭祀都燒一些,燒過之後,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後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編輯本段擂背節


  桂西一帶自稱爲“布儂”的壯族的傳統節日。壯語稱爲“呤勾到”,意爲吃新穀和青年男女交際。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擧行。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做豆腐,蒸新米飯,供祭祖宗,合家歡宴,並用米飯喂狗和貓,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勞。晚飯後,青年男女穿新裝,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擧行擂背活動。男女互相挑逗嬉戲,你踩我腳,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來圍觀助興,滿場歡聲笑語。按習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愛上了男方;若雙雙互擂,表示互相愛慕。於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場外,到村頭寨邊去對歌,吹木葉,互訴愛慕之情,臨别互贈情物,確定戀愛關係。
  

編輯本段台望節


  台望節是在農曆七月二十日晚上。老人以月蔔下半年氣候,如天晴月明,下半年風調雨顺,如雲遮月,則天旱。節日對歌,别有情趣。年輕夫婦同入歌場,可相互幫歌,即妻子唱不過對方,丈夫隨時幫還歌,丈夫唱不過對方,妻子也可上陣。對歌時,男女雙方,各有主唱者一人,旁邊聽眾可隨興參與其中一方附和伴唱
  

編輯本段祭青苗節


  祭青苗節是桂西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曆七月間擇日擧行。屆時,以豬肉、米飯作爲供品祭村外田邊,表示讓禾苗神享用。接着開始路禁,以免驚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高唱農事歌,預祝豐收。
 

編輯本段眾神誕節


  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初擧行。壯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將八月初二視爲眾神的共同節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備祭品以祭拜。   

編輯本段八月十五


  桂西的壯族都有過“八月十五”的習俗,從禮俗上講,其實就是漢族的中秋節,但叫法不同,意義也有所差異。這一帶的壯族同胞認爲,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最亮的一天,是一個很吉利的日子,天上地上,都很安樂祥和。故當晚家家戶戶都要殺雞殺鴨,辦豐盛的晚飯,並在此前數日家家買好月餅,晚飯後全家人在月下用月餅供奉月亮,之後分食月餅,祈求團團圓圓,和和睦睦。
  

編輯本段九月九節


  壯語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的說法,此節主要是給老人祝壽,是老人壽辰活動的延續和補充。沒有老人的農家也都過節,但有老人的農戶則特别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並帶給一隻雞,幾斤米,俗稱“補糧”,給老人添糧增壽。席間,子女兒孫先給老人喂飯,然後才進餐,以示孝敬。

  是日,有的地方還有祭掃祖墳之俗,如雙定五聯村一帶的壯族,各家在清晨時就帶着祭品外出祭墳。
  

編輯本段百靈節


  廣西天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九月初九,相傳是爲紀念殺死惡龍、爲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靈而擧行。是日,青年男女歡聚在百靈泉邊,祭祀百靈,行歌互達,盡興娛樂。
  

編輯本段雙喜節

 
   雙喜節
   雙喜節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十這一天,桂西的馬山、上林、忻城、都安一帶的壯族地區,幾乎村村寨寨都有青年男女結婚辦喜事。壯家常稱此節爲雙喜節。據說,這是始祖布洛陀規定的。因爲這個季節,收割已經完畢,一切都豐收了,而青年男女們經一年的辛勤耕耘,他們所播下的愛情種子,也應該收穫了。布洛陀認爲,在這個有兩個“十”字的日子里結婚,就多子多福。這是個固定的良辰吉日,在這一天結婚的青年,就不必再看皇曆書了。 
 
 

編輯本段新穀節


  廣西大新縣壯族民間農祀節日。第一線年農曆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用新收穫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編輯本段霜降節


  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明朝末年,安南番王莫多佬親自率領一萬多兵馬犯境,下雷州守關土兵因兵力懸殊節節敗退,朝廷又未給予支援。緊急關頭,土官許文英的妻子岑玉音率領女土兵百餘人先身士卒,從土司衙門前往邊界禦敵。被鼓舞的下雷州土民,爲保家衛國人人意氣風發,拿起武器追隨而去,沿途參與的民眾瞬間擁有二、三萬人。正當敵軍以爲我方兵力不濟的時候,岑玉音率領數萬土兵和參戰民眾猝然而至,把安南兵殺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土軍大穫全勝;從此下雷以及周邊的疆土得以保存。土軍凱鏇之日正值霜降,土民大慶三天,定爲節日;傳至今日成爲廣西大新縣下雷、雷平、寶圩一帶及天等、靖西、德保等縣部部分鄉村的傳統節日。

  霜降節的活動分爲“降前”、“正降”和“降後”三天進行,壯族人民擧行祭拜,樂舞和對唱山歌等活動。霜降日凌晨,人們便帶糍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眾頂禮拜祭。1949年以後雖不擧行供祭,但紀念活動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現在的霜降節和以前的大不一樣,現在的霜降節在注重紀念女英雄外,也在原來歌圩的基礎上更注重商品的貿易。
  

編輯本段送竈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竈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竈王歸天。傳說,天帝派竈王到人間掌管各家煙火和監察人們的品行。每年是日,竈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職,禀報人間情況。人們爲了討好竈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滿。屆時,各家必殺一隻大公雞以祭,讓竈王上天時作坐騎用,送竈王上天。除夕還得祭迎竈王返回。所以,壯家都趁竈王離去期間,各家便修建新竈,打掃衛生。送竈節過後,各家即開始爲過好春節作准備。
 

編輯本段年三十


  又稱年晚,即臘月三十,這是壯族人民一年當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動的節日。各家各戶宰殺年豬,包粽子,做年糕,縫制新衣,張貼春聯等。入夜,以豬頭、閹雞、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邊,除夕守歲;小孩盡興游戲,通宵不眠。各戶在門前懸掛鞭炮,待雞鳴時燃放,以雞啼第一聲時最先點響炮竹者爲最吉祥,俗稱“壓雞嘴炮”。並在火竈邊陳供品迎接竈王爺歸來。之後,每雞啼一遍,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

  這些節日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的良好願望和感情,體現了壯族人民團結互助相愛如賓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壯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金、木、水、火、土等方面)保佑的美好願望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