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基督論與三位一體之問題的關聯

三位一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隱藏▲
本文是
基督宗教

StJohnsAshfield StainedGlass GoodShepherd Face.jpg

系列條目
 
耶穌基督
降生 · 受死 · 復活
基礎
教會 · 新盟約
使徒 ·
神的國 · 福音書 · 年表
聖經
舊約聖經 · 新約聖經
書卷 ·
正典 · 偽典
神學
基督論 · 三位一體聖父 · 聖子 · 聖神宇宙論 · 啟示論 · 救贖論 · 末世論 · 辨惑學
神學史
歷史傳統
早期 · 會議 · 信經 · 傳教
東西教會大分裂 ·
十字軍東征 · 宗教改革 · 三十年戰爭
派系運動
關聯主題
傳道 · 禱告 · 合一運動
運動 ·
猶太教與基督教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音樂 ·
禮儀 · 曆法
標誌 ·
藝術 · 批判 · 反基督教
P christianity.svg 基督教主題頁

三位一體拉丁語trinitas),又譯為天主聖三三位一神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對於基督宗教耶和華新教也稱上帝耶和華,天主教漢譯為天主雅威)的學說,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天主教會東正教會的基本信條。
三位一體論主張,聖父聖子聖神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新教則譯為聖靈)為同一本體(本性)、三個不同的位格,他們以希臘語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三位格爲同一本質,三個位格為同一屬性。通俗地說,僅有獨一的天主;聖天父完全是天主,聖子完全是天主,聖神完全是天主;聖天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神,聖神不是聖天父。[1]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2]其中包括在馬太福音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經過漫長的紛爭及逐漸發展,「三一論」將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體系化,詳細闡述有關三位一體這個信條的教義,亦避免了將天主的陷於形態論或三神論的極端[3],保護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留存。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並沒有反對猶太人相信的獨一真神;耶穌及使徒都沒有直接倡導三位一體。[4]在三位一體神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有的更認定這不是基於聖經的錯誤主張。[5]經過多個世紀的爭議及發展,現大部分基督宗教的教會接納此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否定三一論。[6]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目錄

 [隱藏

[編輯] 歷史

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敬拜基督和崇拜天父,奉父、子、聖神的名受洗,卻沒有使用「三位一體」的名詞。第一、二世紀的教父(如伊格那丟[7]游斯丁[8]等)運用三位一體的概念,但沒有使用這個名稱。最先使用「三位一體」一詞的,是拉丁教父特土良[9]他用「本體」(質,essence)來說明神性及神性所包括的一切,指聖父、聖子、聖神同有一相同的本質,只是互相關係的不同。特土良用拉丁文Trinitas,意為「三而一」[10]。後來,這詞一直被教會所採用。
三一論圖解
早期的基督教教父所支持的三位一體,與現在的傳統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教義不盡相同。《基督教教義史》指出:「特土良的三一觀仍是不太正確,因為他認為三位格中有等次之分。」[11]特土良認為:「父是全部的本質,子是部份的本質,因為子乃是從父演展出來。」特土良並沒有完全脫出子是低於父的觀點。[12]特土良之所以被認為是重要的教父,因為他乃是第一個開始討論本質與位格概念的人;後來在《尼西亞信經》制訂時,所用的概念竟與他早一百多年所說的相合。第三個世紀的教父俄利根[13]、Antipope Novatian[14]、希波呂托斯[15]教宗狄約尼削[16]等人都持三位一體的原則。
從公元2至5世紀,基督教的教父們根據《聖經》,再結合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包括新柏拉圖學派斯多葛學派的學說),建立出一套屬於基督教的教父哲學(即早期的神學)。[17]《教義史》指出:「在第二、第三世紀中,有人將古希臘哲學福音真理混合起來,形成了一派神學,即所謂亞歷山大派的神學。」(《教義史》陸、亞歷山大的教父)這時期的著名教父有俄利根,他是用「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關係的第一人。「俄利根說「聖言」(指聖子)有自己的位格,也與父同永,乃是由於聖父永恆的旨意而生。」俄利根提出的「與父同永」,使三位一體教義有了一個神學基礎。雖然如此,俄利根仍認為「子是小於父的」。「俄利根不單是認為子在世時是次於聖父,就是在本質上看來也是次於聖父的。他有時又稱子為第二位神。」總括來說,早期護教士和教父(包括亞流)都是認為聖子(即子)與聖父(即父)不是平等的,聖子在某一方面小於聖父。
教父亞他那修亞流(及其支持者亞流派)有一個主要分歧,「亞他那修覺得,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即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天主聯合。」「會議中亞流派拒絕「永遠生出」的概念,而亞他那修卻堅稱此點。阿利烏派說,聖子是從無中被創造出來的,而亞他那修則主張,他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阿利烏派主張,聖子與聖父並非是同質的,而亞他那修堅稱,他是與父同質的。」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後世稱為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在西元325年召開。會議討論的是「同質」和俄利根的「同永」這兩個問題。會議最終採用了關鍵字詞--「同質」(homoousios)[18],公認耶穌和聖父是同一本質,是同等的,並通過了《尼西亞信經》。[19]反對的亞流派被判為異端。由於會議結論由君士坦丁大帝所促成,所以《教義史》上指出:「會議的決定並沒有止息爭端,只是成為爭端的開始。」沒多久以後,不論君士坦丁大帝抑或多數東方教會的主教們,竟都拒絕尼西亞公會議採納的《尼西亞信經》。[20]
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中,只討論了聖子和聖父同質的問題,聖靈(聖神)的正統性並未有在《尼西亞信經》提及。關於聖靈的地位,《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三)》指出:「凱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Basilio,330-379)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學思考,寫了一部《論天主神聖》(Il trattato sullo Spirito Santo,374)的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聖神與聖父和聖子是同性同等的。」[21]及至西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大公會議在重新修訂《尼西亞信經》時上加上了聖靈的描述。
經過特土良和亞他那修的多年發展,最後由奧古斯丁確立為教會的神學信仰。加上在大公會議中的確定,三位一體最終成為傳統教義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宗教改革時期,新教改革家加爾文進一步說明三位一體的教義,故此這也是新教信仰的一部分。直到現代,傳統基督宗教均恪守三位一體為傳統的重要教義。
現按照正統神學的觀點,三位一體是有限的人類理性所無法理解的,例如在《系統神學》描述:「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非凡人的智慧能測;在人的有限經驗上,沒有類似的事,可作比擬;因此一切比擬的想法,都不能達成願望。在中古時代,乃視為一個奧秘;在十八世紀,乃視為一種無意義和不合理的教義。即使到現在,三位一體論仍不能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在人的經驗和理解上,不能有一個完全恰當的比擬,更不能積極闡發其奧秘。」[22]

[編輯] 反對的聲音

[編輯] 基督教初期

在基督宗教的教會成立初期,《聖經》沒有記載耶穌和使徒討論三位一體的問題。直至2-3世紀,有些古代教父開始用希臘哲學思想去論證天主。自那時開始,天主是三位一體的討論便越趨熾熱了。發展至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前,三位一體已發展為教內爭論。其後君士坦丁大帝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會議亦通過《尼西亞信經》列明「聖子與聖父同質」,並將亞流派判為異端。但大公會議以後,有關三位一體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曾經有段時期,亞流派的勢力反過來壓倒亞他那修派的勢力。兩方勢力仗賴羅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公元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並在次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將《尼西亞信經》確立為「國家標準信仰」。[23]至此,三位一體的教義隨之而被確立,反對勢力再次被壓制。雖然有人依然拒絕接受《尼西亞信經》,結果導致猛烈的迫害。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的人被審判為異端,有的被直接處死或者死於火刑。這一鬥爭持續了多個世紀。直到中世紀,人們再用哲學和心理學去解釋教義,三位一體完全確立。[24]

[編輯] 宗教改革時期前後

宗教改革運動前,反對三位一體之聲音被武力壓制,但反對聲仍零星出現,其中包括12世紀的活躍於法國清潔派馬丁·路得發起宗教改革後,很多人開始著手翻譯和出版《聖經》,不少人有機會獲得《聖經》。《聖經》得到廣泛傳播,讓有些人開始對教會提出的各種信條作進一步的研究。在此風氣下,亦有提倡了與三一論相對的一位論的新教教派成立。波蘭兄弟會波蘭興起,極力主張緊守聖經的教訓及反對三位一體。在這個時期,有些宗教改革家倡導一位論。[25]一位論派隨即遭到來自天主教會的反對,也為馬丁·路得、加爾文慈運理等宗教改革家所不容。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頒布宗教容忍法令(Toleration Act),但禁止任何人發表反對三位一體的言論。[26]很多人在天主教會、政府和新教勢力的排擠和壓迫下被迫流亡,被投入監獄或者被處以極刑。部分一位論派的基督徒則選擇移民到其他地方,繼續奉行其信仰。反對三一論的人士不乏著名人士,例如有牛頓[27]威廉·惠斯頓(William Whiston)、伊曼紐·斯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和塞爾維特(Miguel Servet)等。其中西班牙神學家塞爾維特反對三一論,終被加爾文派日內瓦政府予以逮捕和處死。[28]

[編輯] 近代社會

18世紀至20世紀初,一位論派已在歐美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不少一位論派成立教會,繼續反對三一論。早期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曾大力反對三位一體,但現在已改變初衷。除此之外,19世紀80年代聖經研究者(即現稱耶和華見證人)的領導人查爾斯·泰茲·羅素公開否定三位一體的神學體系,並在美國和歐洲廣泛傳播。理性思考者亦對三位一體論提出衝擊。及至現在,一位論派和三位一體論者亦互相衝突,個別基督教教派不支持三一論。反對三位一體的聲音亦有來自反基督教的人士、哲學家和其他宗教。
其中召會華人領袖李常受雖然贊成三一論,卻認為傳統三位一體教義過分強調神格中的三個身位,有三神論的傾向,強調一位神的主張:子就是父、主就是靈;同時他也不贊成型態論,仍然認為神格中的三個身位是同時、永遠共存的[29] 。他亦因此主張而被基督新教指責。

[編輯] 參考文獻

  1. ^ The Blessed Trinity,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2. ^ 三位一體 教會實用資料庫
  3. ^ 形態論、三神論 VS. 聖經中對於三一神純正的啟示,真理辯正中文網
  4. ^ Trinity,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5. ^ 「三位一體」上帝的吩咐還是人的吩咐?,耶路撒冷線上
  6. ^ 一位論派,中國大百科
  7. ^ St. Ignatius of Antioch to the Magnesians(Shorter Recension),Roberts-Donaldson translation.
  8. ^ First Apology
  9. ^ 第七章 古大公時代諸神學家,基督教思想史
  10. ^ 人類語言的缺失
  11. ^ 《基督教教義史》,伯克富著,趙中輝譯,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12. ^ 當代正統神學的任務(十一),動力季刊,Vol.13 No.2
  13. ^ The Trinity according to Origen
  14. ^ Treatise on the Trinity, part 11
  15. ^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 book X
  16. ^ Catholic Answers: The Trinity
  17. ^ 中國大百科:經院哲學
  18. ^ homoousios,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19. ^ Council of Nicaea,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20. ^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二)
  21. ^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三)
  22. ^ 第柒章 三位一體論,系統神學,章力生,1989年11月版
  23. ^ 基督教簡史(九)- 歷史年代表,教牧與教育小站,江茂松編譯
  24. ^ 三位一體,美國百科全書
  25. ^ 第三十五章 蘇西尼主義,神體一位論,現代主義,《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1986年,[ISBN 957-587-011-5]
  26. ^ 容忍法,大英簡明百科全書
  27. ^ 第三十五章牛頓,真正的人,精英的聚會,凱恩斯
  28. ^ 一位論派,中國大百科
  29. ^ 李常受:《新約總論》第一冊,33-37業,臺灣福音書房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一般的

[編輯] 贊成三位一體論

[編輯] 反對三位一體論

[編輯] 參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