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09年8月19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
近代以來,「皇帝」也是對部分西方國家的君主和其它強大帝國的國君的翻譯,目前的君主制國家中,只有日本天皇還保留帝皇的稱號。
目錄[隱藏] |
[編輯] 東亞
[編輯] 中國
秦朝時,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政權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個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運作,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長官(如宰相等)的權力可能過重,有可能威脅皇帝的權力,甚至通過政變自己當皇帝,例如王莽篡漢。
中國邊疆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漢化以後,也使用皇帝的尊號。比如雲南的大理國、西域的于闐國,特別是入主中原的十六國(其中漢趙、後趙、成漢、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後秦、胡夏9個政權稱皇帝,後涼、北燕2個政權稱天王,前涼、西秦、南涼、北涼、西涼5個半獨立政權稱王)、北朝、遼朝、西夏、大理國、金朝、元朝和清朝。
歷史上在同一時期稱為皇帝的一般只有一個。但在某些時期,如南北朝時,同時有數個皇帝並立。三國時期時,曹魏、蜀漢、東吳也曾經三帝並立。在一個王朝末期,各地方勢力紛爭產生多個政權,自封為皇帝,如明末大順的李自成與大西的張獻忠。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397個帝。
[編輯] 日本
[編輯] 朝鮮
[編輯] 越南
[編輯] 歐洲
皇帝 | |
國王 | |
親王 | |
大公 | |
公爵 | |
侯爵 | |
伯爵 | |
子爵 | |
男爵 | |
從男爵 | |
騎士、女爵士 | |
[編輯] 俄羅斯
[編輯] 法蘭西
[編輯] 奧地利
[編輯] 德意志
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成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才接受「德意志皇帝」這個頭銜。
[編輯] 大不列顛
直到維多利亞女王,她推翻了印度莫臥兒王朝,加冕為印度女皇。她在1876年後的頭銜是「托上帝鴻福,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
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和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稱則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
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港英時期的香港,因為其宗主國的關係,官式稱為女皇,而非女王。
[編輯] 其他
自從俄國彼得一世和法國拿破崙開始,使得「皇帝」的尊號成為偉大帝王的頭銜和象徵之後,一些新興國家的君主也稱自己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稱墨西哥皇帝的奧地利馬克西米連大公等等。海地獨立之後,還曾經有一個奴隸出身的皇帝——亨利一世。
中非共和國總統博卡薩也曾經在1970年代加冕並自封為皇帝。
[編輯] 現在
到了現在,除了日本天皇以外,基本上已沒有任何國家的君主稱為「皇」或「帝」,所以把現今其他君主制國家的元首、君主翻譯為「皇」實際上都是不嚴謹的。[1][編輯] 注釋
[編輯] 參見
[編輯] 相關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帳戶將幫助您跟蹤您所做的編輯,參與討論,並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或者
謝謝!您的評分已保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