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現代文學分為幾種種類?.

一、現代詩

二、小說

三、散文

四、報導文學

五、美學、理論與文學史

六、網路文學

七、兒童文學

八、綜合類



一、現代詩

(1)白話詩:民國以後,文學語言改用白話,以白話寫成的詩,稱為白話詩。



(2)自由詩:民國以後白話詩沒有一定的格律限制,相對於絕句、律詩、詞、曲的格律詩而言,稱為自由詩。



(3)新詩:相對於絕句、律詩、詞、曲的舊體詩而言,稱為新詩。



(4)現代詩:相對於絕句、律詩、詞、曲的古典詩、傳統詩而言,稱為現代詩,這是廣義的現代詩(現代的詩)。狹義的現代詩,則指1956年紀弦組織現代詩社,創立現代派,奉行現代主義,提倡橫的移植,強調知性所創作的詩(現代派、現代主義的詩)。



二、小說



文學革命發生以後,現代小說可說是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起步最

遲而又能取得最顯著成積的。



關於現代小說的誕生和發展,沈雁冰曾分別有過明確的介紹。先

說誕生期。沈雁冰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裏敘述:「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雜誌發表了《文學革命論》的時

候,還沒有新文學的創作小說出現。」又說:次年,魯迅的《狂人日

記》在該雜誌發表了,這便是中國現代創作小說的真正開端。一九一

九年一月以後,嘗試創作小說的漸多,也不過「三數人」,沒有「成

功的作品」。一九二一年一月的《小說月報》的「創作」專欄,「作

者不過十數人」。這便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三、散文



現代散文發展時程甚短,比起古典散文浩瀚緜邈、大家競出,繁乎著作,自難比並。新文學運動之後,現代散文方才起歩,以「引車賣漿者流」的白話為本,以歐西小品﹝Essay﹞為法,名曰「小品散文」或「小品文」而發其端緒,至今不逾百年。近百年的現代散文書寫,名家固多,體製則尚賴補闕;文類雖成,特質也有待強固。從早期魯迅創新的雜文、林語堂提倡的小品,到余光中、楊牧以現代詩意象綴華的現代散文,溯其源流,不外中國古典文、傳統白話小說以及西洋散文三者,其後由於不同時空生活用語的演化與涵詠,在作家的融合雕鑄、吸收創發之下,逐漸脫出中國古典散文、西洋小品的複製與摩寫,而建立了比較明晰、獨特的面貌。



尤其近四十年來,現代散文在台灣的發展,老將新秀,投入者多,風格獨樹,質美量豐,已經與現代詩、現代小說形成鼎立之勢,現代散文自成一格,不再只是文學書寫的餘緒。不過,由於散文形式開放、題材無限,書寫分類尤其難以界分,從古典文辭,如姚鼐分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與哀祭等十三類,到楊牧將現代散文分為小品、記述、寓言、抒情、議論、說理與雜文等七類,都可看出散文書寫題材的龐雜、形式的多變。



但無論題材如何龐雜,形式如何多變,雜中自有純一、變中亦有恆定,現代散文基本上以作家的生命經驗和生活省思為內容,藉以表現作家個人人格、思想、感情與文字風格,則是共通的。劉勰《文心雕龍》〈徵聖〉說:「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就是此意,簡言以達旨、博文以該情、明理以立體、隱義以藏用,雖屬古文撰寫的方法學,在現代散文中也不乏大家活用,因而展現了現代散文生動活潑、多采多姿,千巖競秀的風貌。



顏崑陽,在眾多的現代散文家之中,屬於可以融通古今、鍛鍊詞藻,而體要該備,情信辭巧的作家。他的散文,每能於細微瑣碎日常經驗中剔點莊重深刻的生命意義;也能在擾攘困頓的社會現實中抓攫冷峻撼人的生活真相;加上他對莊子哲學的精研,思想體系的認識,更使他的散文世界自然散發著天道與人世相諧的思想,不為外物的炫麗繽紛所惑,不被內心的七情六慾所羈,而能超越現代散文的纖柔萎靡,展現寬閎博大的景觀,達到一如劉勰所說:「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的境界。放諸當代散文名家,顏崑陽在散文的體要建構和微辭技巧的運用上,都屬佼佼者。



四、報導文學

絕 大 多 數 討 論 臺 灣 報 導 文 學 起 源 的 文 獻 , 都 以 為 此 一 新 生 的 次 文 類 源 於 七 ○ 年 代 , 其 實 不 然 。 報 導 文 學 的 書 寫 範 示 , 是 不 是 一 定 要 像 文 學 獎 的 得 獎 作 品 , 長 篇 累 牘 , 學 術 意 味 盎 然 ? 其 實 從 文 學 史 的 考 察 觀 之 , 目 前 既 有 的 書 寫 體 式 , 亦 不 無 改 變 的 可 能 , 因 此 , 追 索 臺 灣 報 導 文 學 誕 生 的 歷 史 線 索 , 實 在 是 一 件 讓 人 興 味 盎 然 的 工 作 。



  臺 灣 報 導 文 學 的 誕 生 , 遲 於 臺 灣 新 文 學 在 一 九 二 ○ 年 代 的 風 起 雲 湧 , 一 直 要 到 一 九 三 五 年 以 後 才 由 楊 逵 吹 響 號 角 , 才 開 始 萌 發 生 機 。 一 種 文 類 的 產 生 , 必 須 仰 賴 客 觀 的 環 境 。 報 導 文 學 的 興 起 與 飛 揚 , 必 然 和 媒 體 環 境 變 遷 、 社 會 運 動 和 文 學 運 動 等 客 觀 條 件 , 有 著 密 不 可 分 的 關 係 , 也 受 到 客 觀 環 境 的 牽 動 。



  在 清 代 的 臺 灣 , 並 沒 有 符 合 現 代 大 眾 傳 播 媒 體 特 徵 的 報 業 , 也 就 沒 有 形 成 報 導 文 學 的 客 觀 條 件 。 直 至 一 九 ○ ○ 年 時 , 大 量 自 日 本 本 地 的 移 民 潮 湧 進 臺 灣 , 超 過 三 萬 八 千 人 移 居 臺 灣 各 地 , 也 形 成 都 市 型 態 的 人 口 結 構 。 報 紙 與 雜 誌 一 時 之 間 成 為 政 治 圈 、 商 業 界 渴 求 的 媒 體 , 尾 崎 秀 真 描 述 的 : 「 一 時 之 間 湧 進 的 內 地 人 , 對 於 報 紙 的 需 求 甚 於 一 切 … … 」 頗 能 反 映 當 時 社 會 的 氣 氛 。 於 是 在 一 八 九 六 年 開 始 , 《 臺 灣 新 報 》 與 《 臺 灣 產 業 雜 誌 》 接 續 發 行 , 將 日 本 內 地 大 眾 傳 播 樣 式 移 入 臺 灣 。 在 殖 民 地 言 論 管 制 政 策 夾 縫 下 生 存 的 本 土 媒 體 , 隨 著 管 制 政 策 時 而 鬆 弛 , 時 而 緊 張 , 也 有 令 人 驚 豔 的 表 現 。 如 於 一 九 ○ ○ 年 八 月 由 臺 北 辯 護 士 會 之 主 要 成 員 所 創 刊 之 《 臺 灣 民 報 》 , 首 度 開 拓 了 民 間 輿 論 的 空 間 。 一 九 二 二 年 在 日 本 的 臺 灣 留 學 生 , 辦 的 第 一 本 臺 灣 政 治 運 動 的 機 關 刊 物 《 臺 灣 青 年 》 , 其 後 改 名 為 《 臺 灣 》 , 雖 然 只 存 續 到 一 九 二 四 年 , 但 文 學 史 上 公 認 臺 灣 新 文 學 起 點 的 作 品 , 如 謝 春 木 ( 追 風 ) 的 詩 文 , 都 是 發 表 於 其 上 。 新 的 報 刊 出 現 , 也 帶 來 了 白 話 的 報 導 文 體 , 促 成 了 新 文 學 運 動 的 多 重 可 能 性 , 也 帶 來 了 社 會 運 動 與 政 治 運 動 的 訊 息 。



  在 大 眾 媒 體 的 衝 擊 下 , 臺 灣 文 化 界 開 始 體 會 , 反 日 運 動 不 能 單 靠 武 力 , 必 須 喚 起 民 眾 、 普 及 文 化 、 提 昇 臺 灣 人 的 知 識 水 準 , 才 能 與 日 本 對 抗 。 所 以 , 一 九 二 ○ 年 代 也 是 臺 灣 政 治 運 動 的 鼎 盛 時 期 , 臺 灣 湧 現 許 多 政 治 運 動 、 社 會 主 義 運 動 、 農 民 運 動 、 工 人 運 動 , 和 無 政 府 主 義 運 動 。 以 一 九 二 一 年 開 始 的 「 臺 灣 議 會 設 置 請 願 運 動 」 為 代 表 , 經 過 十 四 年 的 努 力 , 繼 續 十 五 次 的 請 願 , 帶 動 了 社 會 運 動 的 風 潮 。 而 文 化 上 的 啟 蒙 者 則 為 同 年 在 臺 灣 成 立 的 「 臺 灣 文 化 協 會 」 , 加 上 「 臺 灣 工 友 協 助 會 」 、 「 臺 灣 工 友 聯 合 會 」 、 「 臺 灣 農 民 組 合 」 、 「 臺 灣 民 眾 黨 」 、 「 臺 灣 共 產 黨 」 、 「 臺 灣 左 翼 文 化 聯 盟 」 等 組 織 前 後 存 在 , 激 盪 出 各 式 各 樣 的 新 思 潮 與 行 動 主 張 。 但 隨 著 一 九 三 一 年 以 後 , 日 本 在 亞 洲 大 陸 發 動 軍 事 侵 略 , 對 殖 民 地 言 論 管 制 改 採 取 高 壓 政 策 , 假 以 有 效 率 的 官 僚 體 制 運 作 之 下 , 臺 灣 當 時 的 政 治 、 社 會 運 動 , 不 免 一 一 遭 到 瓦 解 與 肅 清 。



  臺 灣 知 識 分 子 反 抗 運 動 的 使 命 並 未 隨 之 消 退 , 文 學 家 挺 身 繼 承 了 左 翼 政 治 運 動 的 精 神 。 臺 灣 作 家 在 一 九 三 二 年 成 立 的 「 臺 灣 文 藝 研 究 會 」 與 「 臺 灣 文 藝 協 會 」 , 企 圖 從 文 學 工 作 入 手 , 以 文 化 形 體 使 民 眾 理 解 民 族 革 命 , 以 文 學 介 入 社 會 與 政 治 的 雄 心 是 極 為 深 切 的 。 及 至 一 九 三 四 年 全 島 作 家 匯 集 在 「 臺 灣 文 藝 聯 盟 」 的 旗 幟 下 , 喊 出 「 寧 作 潮 流 先 鋒 隊 , 莫 為 時 代 落 伍 軍 」 的 口 號 。 值 此 之 際 , 也 在 行 列 中 的 楊 逵 之 所 以 發 出 推 動 報 導 文 學 的 先 聲 , 他 在 一 九 三 七 年 二 月 五 日 的 《 大 阪 朝 日 新 聞 》 臺 灣 版 上 發 表 了 〈 談 「 報 導 文 學 」 〉 ; 同 年 四 月 廿 五 日 , 又 在 《 臺 灣 新 民 報 》 發 表 了 〈 何 謂 報 導 文 學 〉 兩 篇 短 文 , 簡 要 地 界 定 了 報 導 文 學 的 特 質 。 繼 而 同 年 六 月 , 楊 逵 在 《 臺 灣 新 文 學 》 雜 誌 上 發 表 了 〈 報 導 文 學 問 答 〉 一 文 , 強 調 開 拓 臺 灣 新 文 學 , 報 導 文 學 是 一 個 基 本 的 領 域 , 可 以 讓 作 者 走 出 書 房 , 尋 求 抽 象 與 具 體 、 理 論 與 實 踐 、 思 考 與 觀 察 之 間 的 關 係 , 以 期 能 把 握 社 會 事 物 的 真 面 目 。



  作 為 臺 灣 左 翼 文 學 作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楊 逵 希 望 以 報 導 文 學 的 形 式 洗 滌 文 學 中 頹 廢 、 去 勢 或 流 於 空 泛 的 弊 端 , 強 化 文 學 的 社 會 性 , 其 用 心 與 一 九 三 ○ 年 發 源 於 上 海 的 ‘ 中 國 左 翼 作 家 聯 盟 」 , 力 倡 以 報 告 文 學 揭 露 工 人 對 資 本 家 剝 削 的 猛 烈 反 抗 、 農 村 貧 困 破 產 的 景 象 、 動 蕩 不 安 的 城 市 生 活 , 可 說 同 樣 具 有 批 判 、 反 省 與 進 步 的 氣 息 。 也 頗 能 反 映 出 報 導 文 學 與 以 虛 構 見 長 的 小 說 、 現 代 詩 與 散 文 最 大 的 不 同 , 應 當 就 在 於 其 強 烈 的 進 步 傾 向 性 和 改 造 論 , 在 創 作 的 目 的 上 , 報 導 文 學 有 著 干 預 生 活 、 改 造 生 活 的 特 質 , 自 與 倡 言 反 對 文 學 表 現 任 何 思 想 、 內 容 和 意 義 , 一 味 追 求 技 巧 的 玩 弄 的 現 代 主 義 格 格 不 入 。





五、美學、理論與文學史



六、網路文學

網路文學學術上慣稱為「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文學」,大體上指利用全球網際網路進行文學傳播,或將文字與動態網頁、動畫、超連結設計(hyperlink)或互動書寫(interactive writing)等形式整合,所創作出的文學作品。



網路寫手

在網路文學發站的初期,一群專注於在「電子佈告欄」(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s, BBS)上發表文學創作,以及發表文學評論意見者,可稱之為網路寫手。這種源於草根的自發性文學社群集結精神,到了92到93年間各大學紛紛在網際網路設立BBS後,可說發揮得淋漓盡致,許多新生代作家網路寫手的方式崛起,先受到網路上的讀者歡迎,再透過平面出版的方式發行書籍。



文類革命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Bernstein(1998)教授,就主張網路「書寫」是一種新的語言,讓實驗者透過電腦科技揉合各種文學技法,創造並重行建構新的語彙與語言。換句話說,網路文學作品可以是整合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的「文本」,在其上不僅「文類界線泯滅」,這一種跨界藝術的步伐非常的大,已經不僅止於純文字的表現,所以不妨稱呼這種數位化的創作為一種「文類革命」,或是一種「新文類」。



七、兒童文學



八、綜合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